一周之内三次买酒,总成交168万元。百万买名酒的主角是中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下称“广东石油”)。三张增值税发票,一张提货单,证据确凿,这一次中石化辩解的机会都没有。证据公布4天之后的4月15日,中石化才派出调查组奔赴广州调查。百万买酒只是中石化奢侈消费的冰山一角,中石化分公司子公司上百家,中石化每年酒钱到底有多少呢?根据中国石化2010年年报等公开财务资料,可以发现其间隐藏着的诸多玄机:高油价背后,这家垄断企业的全体主人,都在为它的高福利和高消费买单。
一周买酒百万元 中石化可支用招待费98亿元
看看百万买酒的清单。
2010年9月3日,广东石油向贵州茅台(600519,股吧)酒销售有限公司购买了30年500ml装茅台30瓶,15年500ml装60瓶,50年500ml装30瓶,还有一款“新飞天50度500ml”360瓶,价税合计花费95.80万余元。
2010年9月10日,广东石油向珠海一家公司购买两批酒,含税价分别为8.1万余元和10.7万元。提货单显示,最贵的一瓶拉菲1996(750ml)的无税进价是1.1846万元。
一周时间三次购买如此之多的名酒,广东石油要干什么呢?高管腐败?行贿?还是销售?中石化的加油站鲜见销售如此名酒,那么名酒哪里去了呢?广东石油总经理鲁广余没有给公众一个交代,现在他也没有机会站出来交代了。
4月15日,广东石油召集会议,宣布总经理鲁广余停职接受调查,由中石化总部派人来接管工作,接管者是中石化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夏于飞;中石化总部派出由纪检监察局、人事部、办公厅和销售事业部抽调人员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奔赴广东并展开调查。
鲁广余2005年之前是中国石化江苏分公司副总经理,后来调任贵州分公司总经理,2009年10月调任广东分公司总经理。广东分公司除了鲁广余这个一把手之外,还有五个班子成员。事发之后,有人爆料说鲁跟班子其他成员均不和。
百万买酒事件的爆发,据爆料人称,根源就在于鲁多次支出大笔资金,以及购买高档奢侈品用于接待和个人享用,却不跟班子其他成员商量。令人好奇的是,鲁广余一周之内如此巨款买酒,一年到底要买多少名酒?中石化这一类的央企堪称共和国长子,“酒量”着实不小。
如果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广东石油年销售达到65亿元。按照相关规定,广东石油招待费可以高达3200万元,只要控制在这个范围之内,可以税前扣除。
中石化集团旗下有油田、炼化、成品油销售、设计施工分公司91家;12家境外代表处,9家科研单位,专业公司及其他单位9家。中石化如果按照2010年1.96万亿元销售收入来预算招待费,可以花掉98亿元,广东石油的168万元酒钱着实九牛一毛。
酒钱只是冰山一角 现金流透露挥霍玄机
中石化消费总有露出马脚的时候,财务报表透露了他们挥霍的玄机。
广东石油百万巨款买酒,到底该计入什么财务科目呢?在中石化加油站没有采购的茅台拉菲销售,按照会计准则,买酒费用只能当做招待费进行财务处理。财政部明确规定,业务招待费支出,应据实列入管理费用,不能从其他科目开支。监察部的规定,国有企业招待会不准用于非生产经营营业务方面的开支;不准用于报销应由个人负担的一切费用;不准用于向有关单位或个人送红包、礼金、有价证券和贵重礼物等。
1995年5月17日,监察部、全国总工会、原国家经贸委联合发文,要求国有企业实行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向职代会报告制度。记者查看中国石化历年公布的财务报表,发现这些令公众十分敏感的费用数据并没有在管理费用之中,管理费用中的大比例项目也未披露说明。报告中也没有职代会关于招待费用的说明,更没有相关的审计报告。
根据中石化2010年年报,2010年营业收入虽然实现了44.2%的增长率,经营费用的同比增幅也达到了44.2%,速度过快。而且,一般企业对经营费用进行分析时,会按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三大类进行,但中国石化却将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进行了合并,这种分类项目不甚明晰的行为,有掩饰某些费用之嫌。
同时,2010年年报显示,2010年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2.8%,但各项大费用如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都超过了净利润增长率,甚至超过毛利润增长率,显然很不合理。正常情况下,这些费用与销售收入应当成正比或者比例会低一些。
记者发现,中石化的年报中,“采购原油、产品及经营供应品及费用”、“一般及管理费用”或“其他经营费用”这几项的增幅分别是51.2%、25.9%和96.9%,尤其最后一项,增长幅度更是惊人。此外,从现金流看,营业收入增幅为44.2%,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却只增长了3.16%,很可能是由于现金支出过大造成的。
连续巨额计提掩藏资金真实去向
中国石化2010年年报的另一个“异动”,计提巨额资产减值损失,亦颇为引人注目。
3月28日,中国石化公布2010年度业绩报告。随后,其股价连续两日下探,29日的跌幅达到1.39%。而中国石油3月18日公布年报后,股价却呈现连续持续上涨的态势,从18日的11.57元一直涨到28日的11.99元,涨幅达到3.63%。原因之一,是其净利润绝对值尽管已经上摸到了707.13亿元的历史最高值,但是增长幅度只有12.8%,跟中国石油净利润1399亿元、增长35.6%和中海油净利润544亿元、增长高达84.5%相比,逊色得多。原因之二,是该业绩对应的每股收益为0.82元左右,大幅低于此前的预期早在2011年春节,中国石化给出的每股收益预期为0.93元。
这种反差的背景要素之一,就是中国石化在2010年年报中第二次动用了大笔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手段,金额高达154.45亿元,比2009年计提的74.53亿元高出了79.92亿元,从而大幅拖累业绩表现。中国石化第一次动用大额计提手段是在2008年,当年在爆发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前提下,共计提了166.17亿元资产减值损失。同期,中国石油也计提了247.65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
再查看中国石化历年公布的年报,发现其自2006年以来,每年都计提资产减值损失,迄今已经累计计提479.77亿元,平均每年计提96亿元。再根据其在这期间的年平均营业利润为611.74亿元计算,平均每年计提掉的资产减值损失,相当于平均每年要淹没掉中国石化15.7%的营业利润。
2010年最大的两块减值损失是商誉和固定资产,商誉(无形资产)减值62.77亿元,固定资产减值75.67亿元。其中,商誉减值损失主要是,齐鲁石化21.59亿元,石油大明13.61亿元,扬子石化27.37亿元。这3家公司和中原油气,都是于2006年被中国石化斥现金要约收购了全部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中原油气的商誉13.91亿元减值损失被计提时间是在2008年。时至今日,这4家公司76.48亿元商誉已经全部计提完毕。
众所周知,计提的可操纵空间极大,可以模糊甚至掩藏企业大量资金的真实去向。而从上述两大减值损失的对象看,从2006年至今,钢铁和各类机械设备价格都已大幅上涨,按重置成本计算肯定要高于现在的账面价值。而且,根据各类公开资料显示,5年来,上述4家公司的业绩表现一直不错。
以扬子石化为例,2006年-2010年,净利润分别为20.32亿元、29.03亿元、-29.48亿元、28.88亿元及23.25亿元。因此,说它们是中国石化旗下的优质资产毫不为过。一位业内人士质疑:“这些固定资产(中国石化),说不值钱就不值钱了,动机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