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焦点新闻 >> 2010年中国石油工业综述

2010年中国石油工业综述

  来源:国际石油经济  日期:2011-05-17  关注度:1096
  2010年世界经济曲折复苏,油气行业恢复性增长,需求迅速反弹,供应总体上升,价格高位运行。2010年是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收官之年,随着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石油工业再次取得骄人业绩,石油产量稳中有增,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国际合作快速拓展,供应能力显著提升,发展质量大幅改善,规模实力、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经济运行:实现效益显著增长,上缴税费再创新高

  2010年,世界经济触底反弹,国际油价震荡上扬,WTI全年均价为79.45美元/桶,同比上涨28.4%。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3%,主要用油行业企稳复苏并持续向好。全年石油(原油及油品合计)表观消费量达到4.49亿吨,同比增长12.2%;天然气消费首度突破1千亿立方米,达到107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0.6%。全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集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国海油”)三大石油公司经济效益显著增长。

  中国石油集团大力实施资源、市场、国际化战略,加强产运销储综合平衡,加大市场开拓,积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快重点工程和战略项目建设,生产经营形势明显好于预期,业绩大幅增长。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年报,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2010年中国石油实现净利润1398.7亿元,同比增长35.6%;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实现净利润1399.9亿元,同比增长35.4%。其中勘探与生产板块实现经营利润1537亿元,同比增长46.4%;炼油与化工业务板块受全年原油价格上升和国内成品油价格未完全到位影响,盈利空间收窄,实现经营利润78亿元,同比下降54.7%;天然气与管道板块实现经营利润204亿元,同比增长7.2%;成品油销售板块实现经营利润160亿元,同比增长20.3%。

  根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化”)年报,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国石化2010年净利润为707.13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勘探及开采事业部收入达到1871.45亿元,同比增长38.8%;炼油事业部由于进口原油价格大增削弱了盈利能力,利润下滑42.4%,利润率从2009年的4%下滑至2010年的1.6%。

  2010年,中国海油海上油气年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油气当量,建成“海上大庆油田”。根据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年报,受产量增长和油价上涨的提振,2010年该公司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84.5%,达到创历史纪录的544.1亿元。

  与此同时,2010年三大石油公司上缴国家的税费再创新高。中国石油上缴税费1842.09亿元,其中石油特别收益金为521.72亿元,比2009年增长1.6倍;中国石化上缴税费1572亿元,同比增加18.3%,其中石油特别收益金为126亿元;中国海油上缴税费82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111%,石油特别收益金177亿元。三家石油公司上缴税费总计3673亿元,是同期利润的138.6%。

  勘探开发:原油产量首破2亿吨,天然气产量创新高

  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统计数据,2010年我国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11.5亿吨,新增探明技术可采储量约2.1亿吨;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5945.5亿立方米,新增探明技术可采储量2875亿立方米。截至2010年底,全国石油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为312.8亿吨,剩余技术可采储量为31.4亿吨,同比增长6.5%;天然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为9.3万亿立方米,剩余技术可采储量3.9万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7%。

  三大石油公司勘探开发成果显著。年报显示,2010年中国石油在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和苏里格、柴达木盆地昆北、渤海湾盆地兴隆台和歧口、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及塔中以及四川盆地川中等地区,落实了16个规模储量区块,为持续推进储量增长高峰期工程奠定了基础。根据独立储量评估机构的评估,2010年中国石油实现油气储量替补率1.32,其中原油储量替补率1.02,天然气储量替补率2.02;原油探明储量为112.78亿桶(15.26亿吨),同比增长0.1%;天然气探明储量为65.5万亿立方英尺(1.85万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6%;探明已开发原油储量为76.05亿桶(10.29亿吨),同比增长3.4%;探明已开发天然气储量31.1万亿立方英尺(8807亿立方米),同比增加0.5%。“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国内累计新增探明油气地质储量当量超过50亿吨,获6个超亿吨级规模石油储量区,形成7个千亿立方米以上规模的天然气储量区,天然气业务成为最具成长性的业务。“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累计探明油气储量同比增长1.3倍,国内外油气年产量从1.99亿吨油当量增长到2.45亿吨油当量。

  2010年,中国石化加强综合地质研究,增加勘探投入,优化部署,推进勘探开发一体化,巩固资源基础,强化圈闭储备。在塔里木麦盖提斜坡、塔河油田及济阳坳陷等地区石油勘探获得新发现,川东南和川西海相天然气取得新进展;境内全年共完成二维地震23483千米,三维地震6373平方千米;完成探井621口,进尺1774千米。剩余原油可采储量为28.88亿桶(4.07亿吨),同比增加1.1%;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为64470亿立方英尺(1825.83亿立方米),同比增加4.3%;剩余油气可采储量39.63亿桶油当量,同比增加2.0%。“十一五”期间,中国石化新增探明石油储量13.3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6587亿立方米;圈闭储备进入良性循环,可钻圈闭由70个增加到146个,面积由2042平方千米扩大到8759平方千米;原油年产量由“十五”末的3927万吨上升到4256万吨,5年累计生产原油2.08亿吨;油田采收率从2005年的28.1%提高到2010年的29.6%,相当于增加了4.5亿吨的地质储量;天然气产量由2005年的63亿立方米增长到2010年的122亿立方米,翻了近一番;建成了我国最大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实现了大牛地、川西中浅层低渗致密气田的经济有效开发。

  在中国海域,2010年中海油通过自营勘探作业共钻获12个油气新发现,并通过18口评价井成功评价了12个油气构造。在合作勘探方面,获得流花29-1深水新发现,并通过5口评价井成功评价了3个含油气构造。2010年,中海油的储量替补率高达202%,为200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全年中海油共有9个新项目投产(渤中3-2、渤中29-4、渤中19-4、曹妃甸18-1、渤中26-3、旅大32-2、涠洲11-1东、涠洲6-8和惠州25-3),开展了包括收购Bridas公司及鹰滩页岩油气项目权益等在内的多项重大并购,成功进入南美洲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并首次涉足北美页岩气领域。同时,中海油还在南海深水勘探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先后获得荔湾3-1、流花34-2、流花29-1三个深水发现,填补了中国深海油气发现的空白。“十一五”期间,中海油新增的石油、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分别完成计划的126%和124%;突破了恩平凹陷、莱州湾凹陷、秦南凹陷、渤中凹陷深层、莺歌海盆地中层等新区新领域,在涠西南凹陷、黄河口凹陷等成熟区获得了滚动勘探的硕果,深水勘探也不断获得商业性油气发现。中国海油5年间自营勘探发现20余个大中型油气田,占新发现地质储量的60%;累计发现油气储量超过10亿吨。2010年,加上海外产量和进口量,中国海油的油气供应总量达到7525万吨,比“十五”末增长一倍。

  “十一五”期间,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延长集团”)新增石油地质储量5.07亿吨,探明含油面积931.44平方千米,为百年油田的后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

  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数据,2010年我国原油产量首次突破2亿吨,达到2.03亿吨,同比增长6.9%,成为新世纪以来原油产量增长最快的一年;天然气产量达到94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1%,创历史新高。2010年三大石油公司在国内生产原油近1.9亿吨。同时,中国石油2010年海外油气作业当量产量达到8673万吨,同比增长13.9%。其中,原油作业产量达到7581.6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达到137亿立方米,分别比2009年增长619.2万吨和55亿立方米。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石油的天然气产量占公司油气总当量的比例提高到35.4%;中国石化由于普光气田的投产,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47.63%;中国海油海上油气年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油当量,相当于建成“海上大庆油田”,成为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延长集团原油产量已由2006年的928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1200万吨。

    炼油与销售:一次原油加工能力突破5亿吨,销售实现量效齐增

  继2009年我国成为位居第二的全球炼油大国之后,2010年我国炼油能力继续增长,全年新增炼油能力约3000万吨,一次原油加工能力已突破5亿吨,而“十五”末我国的炼油能力只有3.25亿吨/年。与此同时,三大石油公司优化炼油布局,推进大型炼油基地建设。随着广西钦州、吉林石化等大型炼化项目的相继竣工和投产,截至2010年底,我国千万吨级以上炼化基地已达19个,其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占全国总加工能力的46%。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炼厂的平均规模已增至630万吨,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全年我国原油加工总量为4.23亿吨,同比增长13.4%。其中中国石化的原油加工量同比大幅增长13.2%,首次突破2亿吨大关,达到2.11亿吨,实现历史性跨越;中国石油的原油加工量为1.353亿吨,占全国加工总量的32%;其余17.6%为其他企业(含地方)加工。

  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数据,2010年,我国共生产成品油(汽油、煤油、柴油合计)2.53亿吨,同比增长10%。其中汽油产量为7675.3万吨,同比增长5.1%;煤油、柴油产量分别为1714.7万吨和1.59亿吨,同比分别增长15.3%和12.0%;生产柴汽比为2.07,比2009年的1.96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根据公司年报,中国石化全年共生产成品油1.24亿吨,同比增长9.4%;中国石油共计生产汽、煤、柴油7944.8万吨。分类同比增长情况见表1。

  2010年,中国石油广西钦州千万吨级炼油项目、吉林石化千万吨炼油扩建项目建成投产;中俄天津1300万吨/年炼油项目奠基;设计产能为1000万吨/年的昆明炼厂动工建设。“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炼化业务投资比“十五”增长一倍多,建设了一批重大炼化项目,一次原油加工能力由2005年的1.19亿吨增至2010年的1.54亿吨,初步形成了六大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四大乙烯生产基地、两大芳烃生产基地的炼化格局。

  2010年,中国石化镇海2300万吨/年炼油配套和100万吨/年乙烯炼化一体化工程、高桥1250万吨/年润滑油系统改造、长岭800万吨/年油品质量升级和原油劣质化改造第一阶段工程相继投产,有效地提升了公司劣质原油加工能力和炼油、化工、润滑油综合水平;安庆8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开工,这是我国中部地区又一座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十一五”期间,中国石化10个高硫原油、6个高酸原油加工基地合理布局,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三大炼化企业集群已成规模;炼厂平均规模从489万吨提高到730万吨;加工量从1.49亿吨增加到2.08亿吨;炼油一次加工能力上升至世界第二,炼油加工能力净增7080万吨,年均增长率达7.1%;千万吨级以上炼厂达到11座。

  “十一五”期间,中国海油的炼油业务从无到有,迅速发展。以惠州炼油项目为起始,中国海油开始在炼化产业上密集布局。规划中的惠州炼化二期项目计划扩建产能1000万吨/年炼油、100万吨/年乙烯,初步计划在2014年建成投产。根据中国海油的规划,惠州炼化项目三期将在二期建成的基础上努力推进,如顺利实施,届时整个惠州基地炼油年产量将达到4000万吨,乙烯年产量达到300万吨。

  除三大石油公司外,中国化工集团、陕西延长集团等通过收购地方炼厂,正在不断扩大炼油业务。截至2010年底,中国化工集团已拥有8家炼厂,合计一次加工能力达到1860万吨/年;陕西延长集团合计一次加工能力达到1500万吨/年;全国地方炼厂总炼油能力达到8800万吨/年,对我国成品油市场供应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

  继2009年中国乙烯产能和产量双破千万吨后,2010年,中国石化天津石化、镇海炼化两套100万吨/年的乙烯裂解装置投产,中国兵器集团华锦化工新增45万吨/年等项目投产,使我国的乙烯产量同比大幅增长31.7%,达到1418.9万吨。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拥有乙烯生产企业22家,生产装置24套。其中,中国石化集团拥有13家乙烯生产企业,14套装置,全年共生产乙烯905.9万吨,同比增长34.9%;中国石油集团拥有6家乙烯生产企业,共7套装置,全年乙烯生产量为361.5万吨,同比增长20.9%;中国海油拥有惠州大型炼化项目乙烯装置,全年生产乙烯84万吨;地方石化企业生产乙烯78万吨。另外,目前我国外资权益乙烯产能达到205万吨,占我国乙烯总产能的14.5%。“十一五”期间,我国乙烯产能迅速提高,从2005年底的785.9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1416.9万吨。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乙烯生产国。

  2010年,针对上半年低迷、下半年强劲增长的市场需求变化,两大公司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加强资源组织投放,开拓机构用户,成品油销售实现量效齐增,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年报显示,2010年,中国石化全年境内成品油销售量约为1.4亿吨,同比增长13.3%;单站年均加油量为2960吨,同比增长9.0%;品牌加油站总数为30116座,同比增长1.4%,其中自营加油站29601座,特许经营加油站515座。中国石油全年销售汽、柴、煤油1.2亿吨,同比增长19.3%;加油站总数为17996座,同比增长4.3%,其中资产型加油站17394座,同比增长4.7%;单站日均加油量达到11.0吨,同比增长8.9%。目前中国海油在全国拥有208家加油站,正在努力扩展其终端销售渠道。

  油气管道:战略通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多个LNG项目开工建设

  2010年,我国油气管道建设继续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天然气需求的迅速增长,天然气管道成为管道建设的重点。全年我国新建成投产的油气管道长度约为1万千米,其中天然气管道占70%。

  原油管道:1)中俄原油管道漠河—大庆段(漠大线)于2010年12月20日投产,设计输油能力1500万吨/年。2)中缅原油管道开工建设,设计能力为2200万吨/年。3)日照-仪征原油管道开工建设,设计输油能力3600万吨/年。该管道投产后,可满足南京、武汉等沿江地区石化企业对进口原油的需求。4)黄潍输油管道2011年5月即将建成,该管道旨在解决潍坊乃至山东省地方炼油企业原料供应问题,设计输油能力1500万吨/年。5)日照-东明原油管道,用于输送从日照港进口的中东原油,预计2011年6月建成,设计输油能力1000万2000万吨/年。6)石空—兰州原油管道于2010年10月20日投用,设计输油能力500万吨/年。7)惠安堡—银川原油管道于2010年10月17日建成投产,设计输油能力500万吨/年。

  天然气管道:1)中亚天然气管道B线投产。2)西气东输二线东段中卫至黄陂干线、西二线枣阳—十堰支干线、黄陂联络线建成投产。3)中哈天然气管道二期工程开工建设,设计输气能力100亿150亿立方米/年,计划2012年底投产。4)中缅天然气管道开工建设,设计输气能力为120亿立方米/年,预计于2013年建成投产。5)陕京三线全线贯通,实现了陕京管道系统与西气东输一线、二线管道以及冀宁线和永唐线管道的连通,成为国家骨干管道之间天然气调配的重要通道。6)大连—沈阳及秦皇岛—沈阳天然气管道开工建设。这两条管道是东北天然气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品油管道:1)甬绍金衢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管道起自宁波市,止于衢州市,全长402千米,设计输油能力580万吨/年。2)长娄衡郴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管道起自长沙,到湘潭站后分为两条管道,一条到娄底,另一条则穿越衡阳,经郴州后抵广东坪石,总长403千米,输送能力为180万吨/年。3)贵阳—桐梓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管线全长320千米,设计输油能力310万吨/年。4)樟树—上饶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该管道全长742千米,设计输油能力650万吨/年。5)北海至百色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管道全长465千米,设计输油能力550万吨/年。6)珠三角成品油管道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管道全长498千米,设计输油能力375万吨/年。7)鲁皖二期成品油管道支线汤阴—郑州段投产,鲁皖二期成品油管道实现全线投运。鲁皖一期、鲁皖二期、洛郑驻和石太管道连成一体,实现了互连互通,一个覆盖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五省,辐射京津二市的华北成品油管网基本成型。8)苏南成品油管道投产。管道全长393千米,设计输油能力800万吨/年。

  “十一五”期间,我国加快推进油气管网布局,覆盖全国的油气骨干管网已初步建成,未来我国油气供应保障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建油气管道的总长度约为8.5万千米,其中天然气管道4.5万千米,原油管道2.2万千米,成品油管道1.8万千米,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油气管网格局。“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集团建设油气管道总长2.7万多千米,超过此前42年的总和,管线总里程从“十五”末的不足3万千米增加到2010年末的56840千米。其中,天然气管道长度为32801千米,约占全国的90%;原油管道长度为14782千米,约占全国的70%;成品油管道长度为9257千米,约占全国的50%。现有天然气管网已贯通四川、长庆、塔里木和青海等大气区,以及中亚地区,与国内主要消费市场25个省市1000多家大型用户连接起来,惠及近5亿人口。

  2010年,我国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建设继续推进。1)中国石油第一个LNG码头——26.7万吨级大连液化天然气码头竣工。大连LNG项目包括码头、接收站和系统配套工程三部分。该LNG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年接收300万吨LNG,供气能力为42亿立方米/年,计划2011年初建成投产;二期工程建设规模为年600万吨LNG,供气能力为84亿立方米/年,接收站的最大接收能力可以达到780万吨/年,最大供气能力可以达到105亿立方米/年。2)中国石化青岛LNG项目开工建设。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投资105.6亿元,年接收300万吨LNG,预计2013年投产。资源来自埃克森美孚公司建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LNG项目。二期工程年接收量为500万吨,建设规模和投产时间将根据资源落实情况和天然气市场开发情况确定。3)中国海油珠海LNG项目开工建设。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规模为年接收LNG 350万吨,二期扩大到700万吨。一期工程计划于2013年建成投产。4)中国海油粤东LNG项目奠基。项目一期工程建成后,将具有年加工200万吨LNG的能力。截至2010年底,除广东大鹏、福建莆田、上海洋山三个已投产项目外,我国已获准并在建的LNG项目共有8个,一期工程合计年接收量达到2250万吨。

  另外,我国LNG资源引进也有新进展。中国海油与英国天然气集团(BG)签署了LNG购销及澳大利亚柯蒂斯液化天然气项目有关协议。根据协议,中国海油将每年从BG在澳大利亚的液化天然气项目采购360万吨LNG,为期20年。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煤层气为原料的液化天然气项目。

  国际合作:油气并购创新高,产量实现跨越式增长

  2010年中国企业油气合作对象国的范围从传统产油国逐步扩大到一些发达国家;海外油气产量实现跨越式增长,油气当量权益产量首次突破7000万吨,同比增长接近40%,成为增速最快的一年;海外油气并购创历史新高,并购金额接近300亿美元。

  2010年,中国石油集团加快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建立战略联盟,相继与壳牌签署叙利亚幼发拉底项目购股协议,联合壳牌公司成功收购澳大利亚箭牌(Arrow)能源公司100%股权,实现在海外煤层气资源领域的战略性进入,并与壳牌公司共同就卡塔尔D区块勘探项目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署产品分成合同;非常规油气业务领域继续获得重大突破,相继正式签署委内瑞拉胡宁4石油合作项目协议和加拿大昆仑项目框架协议。2010年,中国石油集团海外业务新进入7个国家,先后中标和签订了30个油气项目,海外油气生产延续上扬态势,海外原油作业产量达7582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增加到137亿立方米,同比分别增加了619.2万吨和55亿立方米。“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规模在国际同行中一直保持领先的增长速度。截至2010年底,中国石油海外油气管道总长度达到9616千米;海外炼油化工业务进一步配套完善,运营或在建8个海外炼化项目,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660万吨,拥有海外加油站63座,成品油库8座。

  2010年,中国石化以46.5亿美元收购康菲公司加拿大Syncrude油砂项目9.03%的权益;以71亿美元收购雷普索尔巴西业务40%的股权,由此进入南美市场;以24.57亿美元收购SSI公司拥有的安哥拉18区块50%的权益等。加之以前与俄罗斯石油公司联合收购了UDM公司等,“十一五”期间,中国石化国际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了非洲、中东、南美、南亚太、俄罗斯—中亚、加拿大六大油气生产基地,海外权益油产量从2006年的550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1800万吨;原油贸易量持续增加,其中第三方贸易增长更为迅速,中国石化下属的联合石化成为全球第三大石油贸易公司。

  2010年,中国海油的海外并购取得突破性进展。西非深水勘探作业实现了该公司深水勘探作业零的突破,Bridas股权并购项目实现了该公司海外储量、产量的迅速大幅增长;美国鹰滩页岩油气项目实现了该公司页岩气资产的零突破;澳大利亚柯蒂斯LNG项目锁定了合同期为20年、每年360万吨的LNG长期资源,首次实现了对LNG产业链的全面参与。澳大利亚爱克索玛煤层气项目是该公司在海外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公司将首次在海外主导勘探开发煤层气资源。目前,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海外业务已延伸至12个国家,在美洲、亚洲、非洲、澳大利亚持有多个区块的权益。

  2010年,我国国内对外油气勘探开发合作项目数量明显增加,由2009年的61个增加到66个。例如,壳牌继签约长北气田项目之后,2010年再次与中国石油开展非常规天然气合作,将在四川省中部金秋区块约400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对致密气进行评估和开发;BP与中国石化初步确定合作开发贵州凯里和苏北黄桥3000平方千米的两个区块的页岩气;雪佛龙公司正式开工建设川东北项目的宣汉天然气净化厂,并开始实施川东北项目第二阶段含硫天然气开发计划,该公司与中海油合作的19-4油气田也投入生产;道达尔完成苏里格南天然气区块项目执行前的全面评价、准备工作,项目总体开发方案已提交国家发改委。在国家层面,中美于2010年5月27日发表能源安全合作联合声明,决定合作开发中国页岩气。

  2010年国内的对外炼化合作进展突出,亮点频现。2010年5月11日,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与中国石化合作的石化一体化项目——天津合资项目开始商业运营,天津石化的乙烯生产能力达到120万吨/年,成为全国最大的乙烯生产企业。7月,SABIC与8家中国公司签订谅解备忘录,将向这8家公司提供60万吨合成树脂,总价值达60亿元人民币。9月21日,中俄第一个炼化合作项目——东方石化炼油项目在天津举行奠基仪式。该炼油项目设计产能1500万吨,计划投资30亿40亿美元,中国石油集团和俄罗斯石油公司分别持股51%和49%。该项目的启动标志着中俄能源合作迈上新台阶,完善了两国石油合作的产业链。

  2010年外资公司在中国油品营销领域稳步发展。截至年底,全国共有合资或独资加油站约3000座,占加油站总数的3.2%;另有2300多座合资加油站已列入建设计划。

    国内合作:拓宽合作范围,深化合作领域

  2010年,各大石油公司继续加强与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的战略合作,以争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中国石油集团与云南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油气管道建设、炼油化工、城市燃气和成品油销售等方面开展合作;与湖北省在武汉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成品油油库和销售网络建设、天然气供应、天然气管道和储气库项目建设、城市燃气以及压缩天然气项目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与吉林省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快实施千万吨级油气田、千万吨炼油和输气输油管道等项目建设;与山东省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在油气管网、炼油、成品油销售网络、城市燃气,包括港口和码头在内的油气储运项目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与河南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河南省石油下游项目建设;与四川省成都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强战略合作,完善协调机制,做好需求侧管理,优化资源调配,科学统筹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利双赢;与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产品互供、物资采购等方面开展合作;与华润(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城市燃气、成品油营销、天然气发电、工程建设和海外投资等业务领域广泛开展战略合作;还与中国电信集团、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石化集团与江苏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油品质量升级和炼化项目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与四川省成都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就加强油气供应保障、天然气勘探开发以及油气市场发展等达成共识;与山东省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与山东济南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与安徽省合肥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金融机构方面,中国石化集团与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农业银行将向中国石化集团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和授信业务支持;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资产的收购、管理、经营、委托处置等方面开展金融创新合作;还与中国建设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中国石化集团与奇瑞汽车合作在安徽芜湖成立车用材料联合开发中心,为石油化工与汽车行业的跨产业技术合作创造了新的模式;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延长石油集团将利用中国石化现有的加油站点和终端网络,扩大其在西北市场的成品油销售份额;与神华集团、中煤集团、宝钢集团、鞍钢集团、武钢集团、天钢集团、中国一重、中国二重、沈鼓集团等22家国内大型煤炭、钢材、设备生产制造企业签订了为期5年的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中国石化与战略供应商的战略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与招商局集团、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中外运长航集团4大航运集团签署润滑油合作协议,以提升中国石化品牌润滑油的应用比例;此外,还与中国移动、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海油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签订协议,在燃气轮机领域开展合作,共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气轮机系列产品;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基本建设、工程承包、建筑开发、海外工程项目等方面开展合作;与山西省签署发展煤基清洁能源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推进煤制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发展进程,加快推进中国海油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和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签署协议,在LNG建设调峰、建设分布式电源等方面开展合作。

  中化集团公司与甘肃省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甘肃规划建设一系列重大项目,5内年实现总投资500亿元;与山东省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时与潍坊市签署投资合作框架协议,与潍坊弘润石化助剂有限公司签署增资认购协议,与山东省强化在石油中下游领域全方位的投资合作;与辽宁省大连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化工产品物流、地产、金融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此外,还与河南省洛阳市签署“十二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技术研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长期合作;与大连市政府、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将充分利用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具有的深水岸线、投资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在该区域选址建设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项目;与中国联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国联通将为延长石油集团信息化建设提供一切必要的信息服务保障。

  企业改革:专业化重组持续推进

  近几年,为提高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整合资源,统筹市场发展战略,各石油公司的专业化建设不断推进,2010年一大批专业性公司或研究机构相继成立。

  中国石油集团加强在专业领域的研究。1)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将围绕股份公司的钻井热点与难点问题,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和支持服务。2)成立财税政策研究中心,将围绕集团公司的全球财税政策争取、税收筹划和税收管理等工作,提供理论和政策研究支持。3)成立中国石油管道应急救援响应中心。至此,包括消防救援中心、海上应急救援中心、危化品应急救援中心和井控灭火救援中心在内的中国石油集团五大应急救援体系组建完毕。

  中国石化集团的专业化建设亮点频频。1)成立天然气工程项目管理部,加快天然气业务大发展。2)成立石油工程管理部,对上游板块的调整进一步到位,对石油工程管理专业化进一步加强;3)成立中国石化四川石油分公司、中国石化重庆石油分公司、中国石化新疆石油分公司和中国石化辽宁石油分公司,这些公司将分别负责相关区域的成品油销售与营销网络建设工作。4)成立中国石化燃料油销售有限公司,对中国石化所属炼厂生产燃料油实行统购统销,形成为客户“一条龙”服务的机制,构建辐射国内主要港口的船加油连锁经营网络。5)成立南京工程有限公司,以设计、工程项目总承包和核心专业施工为主体,以专利、专有技术和工艺包为核心,面向国内外市场提供技术和管理服务。

  延长石油集团2010年也加强了相关核心能力建设。1)控股北京石油化工设计院,并将该院更名为北京石油化工工程有限公司,成为延长石油集团工程方面重要的设计力量,大大增强延长石油集团工程建设的整体实力。2)在香港成立延长石油集团(香港)有限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作为境外投资的旗舰。

  科技创新:数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大奖

  2010年,各石油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成果突出,对企业主营业务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中国石油集团“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40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高效勘探开发技术”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西气东输工程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提高轻质油品收率的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天然气成因及鉴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东方物探自主研发的“GeoEast-Lightning地震建模与成像系统”以及由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LEAP800测井系统”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标志着中国石油在物探和测井领域分别掌握了世界一流技术,对提升工程技术核心竞争力和加快油气勘探业务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集团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0多项;共申请专利6000件左右,获得授权专利近5000件,专利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2010年度中国石化集团共有12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特大型油气田勘探与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维三分量地震关键技术突破与深层致密大气田高效勘探”、“单系列大型化炼油技术集成开发与工业应用”、“大型PTA生产关键技术——加氢精制催化剂及反应工艺的开发与应用”等10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催化氧化新材料——空心钛硅分子筛”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截至2010年底,中国石化拥有专职研发人员2.5万人,已累计申请专利19001件,累计获得专利授权10587件,其中累计获得境外专利授权742件,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技术发明奖45项、科技进步奖289项。

  中国海油凭借“中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成果荣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类一等奖。“十一五”期间,中国海油共获得国家授权专利502项,其中发明专利148项;完成标准243项,其中国家标准40项,行业标准38项。

  节能减排: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走低碳发展之路,对于石油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全面推进科学发展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石油集团继续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和重点节能项目,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和水资源利用水平,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10年,中国石油集团实现节能187万吨标准煤、节水3821万立方米,提前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荣获国务院国资委颁发的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特别奖”。

  中国石化集团积极推进节能减排,采用多种途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生产清洁产品。2010年,中国石化集团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0.24%,工业取水量同比下降2%;外排废水COD量减少2.1%;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6.9%,工业水重复利用率保持在95%左右,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中国海油东方四更风电场并网发电。这是该公司投资风电场以来第一个投产的海岸风电场,也是继内蒙古化德风电项目后第二个并网发电的陆上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4.8万千瓦,每年可提供上网电量11038万千瓦时。该项目是中国海油致力于新能源发展,节能减排的缩影。2010年,中国海油完成节能减排项目253个,完成投资6.86亿元;全年实现节能量39.2万吨标准煤,是年度计划的440.4%;石油烃、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远低于计划排放值。“十一五”期间,中国海油在节能减排方面共投资36.6亿元,实施1031个节能减排项目,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和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分别降低22.24%和12.44%,累计实现节能量170.7万吨标准煤,是“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708.6%。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充满希望和大有可为的关键之年。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变化,中国石油工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在国家能源战略、发展规划和重大部署下,信心坚定,目标明确,措施有力,必将更好地全面履行三大责任,努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用户反馈 | 联系我们 | 营业执照
客服/合作/投诉:+852-92652753 邮箱:oilmc@vip.qq.com 备案:渝ICP备18014278号-1
© 2007-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有信息均为会员发布,虽已初步审核仍请自行注意识别验证其有效。